【广州日报】呵护听障儿童,广东将人工耳蜗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2019-03-04

        今年3月3日是第20次全国“爱耳日”。3月2日上午十时许,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举办的“爱耳日”义诊活动上,来自广州各区的听障儿童与医务人员共唱歌曲。

        人们常说“十聋九哑”,听不到声音会让听障儿童的语言发育出现问题。今天参与表演的这些孩子均在幼儿阶段植入了电子人工耳蜗,有些孩子迄今已植入13年,语言表达能力与同龄孩子没有差别。

重回有声世界 听障儿仍需“心灵呵护”

       家住广州番禺区的男孩小钊一岁半时还不怎么会说话,妈妈带他到中山一院检查时发现他的双耳出现感音神经性聋,右侧尤为严重。戴助听器矫正一段时间后,小钊的听力不见改善,眼看孩子学语的敏感期即将过去,为了不让他错失学说话的时机,不要变得“既聋又哑”,爸妈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为他的右耳植入人工耳蜗。

       手术很成功,随着听力的改善,在爸妈有针对性的听说训练下,小钊渐渐可以像同龄孩子一样说话。如今14年过去,如今在番禺区某中学就读高一的小钊发音准确、表达流畅得体。如果不是看到他耳朵上挂着的“体外言语处理器”,记者很难发现他有听障问题。

        “在我小时候,做人工耳蜗的孩子不多,小朋友、同学看到我跟他们不一样,会指指点点,让我感到沮丧。”健谈的小钊说,从读初一开始,中山大学的志愿者团队对像他这样的听障儿童开展上门辅导,不仅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也通过心理抚慰帮他打开了“心门”。


        “现在想想,当年那些同学的表现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听障儿童,而不是他们本性不良。”小钊说,他也希望能像志愿者哥哥姐姐一样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公益服务,为患有听障的孩子提供心理辅导,让更多公众了解听力障碍和患者群体的心声。

        “对听障患儿家庭来说,安装人工耳蜗后并非万事大吉,还有漫长、艰辛的道路要走。”著名儿童听障治疗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医院陈锡辉教授指出,通常手术后一个月左右,孩子的手术后恢复到良好状态后,此时才进行人工耳蜗开机测试,听力师要帮助孩子调试出最适合他接收声波的参数,否则会影响人工耳蜗“收音—转换电信号”的效果。

       听到声音后,孩子还要学会如何让听觉语言中枢正常工作。家长需要陪伴小孩参加康复训练班,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说训练。“当孩子逐渐恢复的过程中,要达到普通儿童的语言表达水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要督促孩子勤加练习,鼓励孩子不要灰心,坦然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陈锡辉呼吁公众了解听力障碍,对身边的听障患儿给予尊重和恰当的关爱。

人工耳蜗已纳入广东医保

       今年爱耳日主题为:“关爱听力健康,落实国家救助制度”。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2018年广东医保已将人工耳蜗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广东医院也在积极携手公益基金,为贫困听障家庭减轻经济负担。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耳专科主任熊观霞教授介绍,该院从2017年12月起设立“祈紫禧?听未来”听障儿童康复资助项目,已帮助8个省32个贫困听障家庭,资助总金额达到56.23万元,受到广大患者、家属以及社会的赞赏。目前还有几个公益基金项目和该院合作援助听障者。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报道链接:http://www.gzcankao.com/news/wx/detail?newsi=387529&time=1551537462858&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2019-03-02